中兽医基础|病因病理学说(下)

内伤致病因素
  
  内伤致病因素,主要包括饲养失宜和管理不当,可概括为饥、饱、劳、役四种。饥饱是饲喂失宜,而劳役则属管理使役不当。此外,动物长期休闲,缺乏适当运动也可以引起疾病,称为“逸伤”。内伤因素,既可以直接导致动物疾病,也可以使动物体的抵抗能力降低,为外感因素致病创造条件。
  
  (一)饥  指饮食不足而引起的饥渴。《安骥集·八邪论》说:“饥谓水草不足也,故脂伤也。”水谷草料是动物气血的生化之源,若饥而不食,渴而不饮,或饮食不足,久而久之,则气血生化乏源,就会引起气血亏虚,表现为体瘦无力,毛焦肷吊,倦怠好卧,以及成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,幼年动物生长迟缓,发育不良等。
  
  (二)饱  指饮喂太过所致的饱伤。胃肠的受纳及传送功能有一定的限度,若饮喂失调,水草太过或乘饥渴而暴饮暴食,超过了胃肠受纳及传送的限度,就会损伤胃肠,出现肷腹膨胀,嗳气酸臭,气促喘粗等症。如大肚结(胃扩张)、肚胀(肠臌胀)、瘤胃臌胀等均属于饱伤之类。故《素问。痹论》说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《安骥集·八邪论》也说:“水草倍,则胃肠伤。”
  
  (三)劳役  指劳役过度或使役不当。久役过劳可引起气耗津亏,精神短少,力衰筋乏,四肢倦怠等症。若奔走太急,失于牵遛,可引起走伤及败血凝蹄等。如《素问·痹论》说:“劳则气耗”。《安骥集·八邪论》也说:“役伤肝。役,行役也,久则伤筋,肝主筋。”
  
  此外,雄性动物因配种过度而致食欲不振、四肢乏力、消瘦,甚至滑精、阳痿、早泄、不育等,也属于劳伤。
  
  (四)逸  指久不使役或运动不足。合理的使役或运动是保证动物健康的必要条件,若长期停止使役或失于运动,可使机体气血蓄滞不行,或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,出现食欲不振,体力下降,腰肢软弱,抗病力降低等逸伤之证。雄性动物缺乏运动,可使精子活力降低而不育;雌性动物过于安逸,可因过肥而不孕。又如驴怀骡产前不食症、难产、胎衣不下等,均与缺乏适当的使役及运动有关。平时缺乏使役或运动的动物,突然使役,还容易引起心肺功能失调。
  
  其它致病因素
  
  (一)外伤  常见的外伤性致病因素有创伤、挫伤、烫火伤及虫兽伤等。
  
  创伤往往由锋利的刀刃切割、尖锐物体刺破、子弹或弹片损伤所致。与创伤不同,挫伤常常是没有外露伤口的损伤,主要由钝力所致,如跌扑、撞击、角斗、蹴踢等。创伤和挫伤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肌肤出血、瘀血、肿胀,甚至筋断骨折或脱臼等。若伤及内脏、头部或大血管,可导致大失血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若损伤以后,再有外邪侵人,可引起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,如发热、化脓、溃烂等;若病邪侵入脏腑,则病情更为严重。
  
  烫火伤包括烫伤和烧伤,可直接造成皮肤、肌肤等组织的损伤或焦灼,引起疼痛、肿胀,严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。
  
  虫兽伤是指虫兽咬伤或螫伤,如狂犬咬伤,毒蛇咬伤,蜂、虻、蝎子的咬螫等。除损伤肌肤外,还可引起中毒或引发传染病,如蛇毒中毒、蜂毒中毒、感染狂犬病等。
  
  (二)寄生虫  有内、外寄生虫之分。
  
  外寄生虫包括虱、蜱、螨等,寄生于动物体表,除引起动物皮肤瘙痒、揩树擦桩、骚动不安,甚至因继发感染而导致脓皮症外,还因吸吮动物体的营养,引起动物消瘦、虚弱、被毛粗乱,甚至泄泻、水肿等证。
  
  内寄生虫包括蛔虫、绦虫、蛲虫、血吸虫、肝片吸虫等多种,它们寄生在动物体的脏腑组织中,除引起相应的病证外,有时还可因虫体缠绕成团而导致肠梗阻、胆道阻塞等症。
  
  (三)中毒  有毒物质侵入动物体内,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及组织损伤,称为中毒。凡能引起中毒的物质均称为毒物。常见的毒物有有毒植物,霉败、污染或品质不良、加工不当的饲料,农药,化学毒物,矿物毒物及动物性毒物等。此外,某些药物或饲料添加剂用量不当,也可引起动物中毒。
  
  (四)痰饮  痰和饮是因脏腑功能失调,致使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。其中,清稀如水者称饮,黏浊而稠者称痰。痰和饮本是体内的两种病理性产物,但它一旦形成,又成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。
  
  痰饮包括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两种。有形痰饮,视之可见,触之可及,闻之有声,如咳嗽之喀痰,喘息之痰,胸水,腹水等。无形痰饮,视之不见,触之不及,闻之无声,但其所引起的病证,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,仍可确定为痰饮所致,如肢体麻木为痰滞经络,神昏不清为痰迷心窍等。
  
  1.痰  痰不仅是指呼吸道所分泌的痰,还包括了瘰疬、痰核以及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。痰的形成,主要是由于脾、肺、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调,不能运化和输布水液,或邪热郁火煎熬津液所致。由于脾在津液的运化和输布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,而痰又常出自于肺,古贿“脾为生痰之源”、“肺为贮痰之器”之说。痰引起的病证非常广泛,故有“百病多由痰作祟”之说。痰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如痰液壅滞于肺,则咳嗽气喘;痰留于胃,则口吐黏涎;痰留于皮肤经络,则生瘰疬;痰迷心窍,则精神失常或昏迷倒地等。
  
  2.饮  多由脾、肾阳虚所致,常见于胸腹四肢。如饮在肌肤,则成水肿;饮在胸中,则成胸水;饮在腹中,则成腹水;水饮积于胃肠,则肠鸣腹泻。
  
  (五)瘀血  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,或局部血液停滞,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。瘀血也是体内的病理性产物,但形成后,又会使脏腑、组织、器官的脉络血行不畅或阻塞不通,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,成为致病因素。
  
  因瘀血发生的部位不同,而有无形和有形之分。无形瘀血,指全身或局部血流不畅,并元可见的瘀血块或瘀血斑存在,常有色、脉、形等全身性症状出现。如肺脏瘀血,可出现咳喘、咳血;心脏瘀血可出现心悸、气短、口色青紫、脉细涩或结代;肝脏瘀血,可出现腹胀食少、胁肋按痛、口色青紫或有痞块等。有形瘀血,指局部血液停滞或存在着离经之血,所引起的病证常表现为局部疼痛、肿块或有瘀斑,严重者亦可出现口色青紫、脉细涩等全身症状。因此,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是疼痛,刺痛拒按,痛有定处;瘀血肿块,聚而不散,出现瘀血斑或瘀血点;多伴有出血,血色紫暗不鲜,甚至黑如柏油色。
  
  (六)七情  是中医学中人的主要内伤性致病因素,而在中兽医学的典籍中,对此却缺乏论述,其原因可能与过去人们认为动物无情无志,或其大脑信号系统不如人完善有关。但在兽医临床实践中,时常可见动物,尤其是犬、猫等宠物因情绪变化而引发的疾病,与人的七情所伤相近。因此,七情作为一种致病因素,也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注意。
  
  七情,指人的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种情志变化。这本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,一般不会使人发病。只有突然、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,超过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,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时,才会引发疾病。与人相似,很多种动物都有着丰富的情绪变化,在某些情况下,如离群,失仔,打斗,过度惊吓,环境及主人的变化,遭受到主人呵斥、打骂等,都可能会引起动物的情绪变化过于剧烈,从而引发疾病。
  
  七情主要是通过直接伤及内脏和影响气机运行两个方面来引起疾病。
  
  1.直接伤及内脏  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,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。《素问.阴阳应象大论》将其概括为“怒伤肝”、“喜伤心”、“思伤脾”、“忧伤肺”、“恐伤肾”。
  
  怒伤肝:指过度愤怒,使得肝气上逆,引起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,肝血被耗的病证。
  
  喜伤心:指过度欢喜,会使心气涣散,出现神不守舍的病证。思伤脾:指思虑过度,会使气机郁结,导致脾失健运的病证。
  
  忧伤肺:指过度忧伤,会耗伤肺气,出现肺气虚的病证。
  
  恐伤肾:指恐惧过度,会耗伤肾的精气,出现肾虚不固的病证。
  
  虽然情志所伤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,但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,因为人体或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。
  
  2.影响脏腑气机  七情可以通过影响脏腑气机,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引发疾病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将其概括为: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……惊则气乱……思则气结”。
  
  怒则气上: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,导致肝气上逆,血随气逆,出现目赤舌红,呕血,甚至昏厥猝倒等症。兽医临床上,可以见到犬在激烈争斗之后出现这种情况。
  
  喜则气缓:指欢喜过度会使心气涣散,神不守舍,出现精神不能集中,甚至失神狂乱的症状。
  
  悲则气消:指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,出现气短,精神萎靡不振,乏力等症。
  
  恐则气下: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,气泄于下,出现大小便失禁,甚至昏厥的症状。兽医临床上,多种动物都会因为过度恐惧而有此表现。
  
  惊则气乱:指突然受惊,损伤心气,致使心气紊乱,出现心悸、惊恐不安等症状。兽医临床上,此种现象也十分常见。
  
  思则气结:指思虑过度,导致脾气郁结,从而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废绝,肚腹胀满,或便溏等症状。临床上,犬、猫等多种动物都会因离群、失仔或环境变化过大而有这些表现。
  
  此外,过度的情志变化,还会加重原有的病情。
  
  虽然人们现在尚不十分清楚动物的情志活动,但情志活动作为动物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是肯定存在的,情志的过度变化同样也会引起动物的疾病,必须引起重视。
  
  标头:病  机
  
  病机,即疾病发生、发展与变化的机理。中兽医学认为,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,不在机体的外部,而在机体的内部。也就是说,各种致病因素都是通过动物体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,疾病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,发生邪正消长、阴阳失调和升降失常的结果。因此,虽然疾病的发生、发展错综复杂,千变万化,但就其病机过程来讲,总不外乎邪正消长、阴阳失调、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。至于在这些病理过程中出现的气血津液、脏腑经络等方面的异常变化,已分别在有关章节内叙述。
  
  一、邪正消长
  
  邪正消长,是指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中,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。一般来说,邪气侵犯动物体之后,正气与邪气即相互发生作用。一方面,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的作用;另一方面,正气对邪气起着祛除并恢复其损害的作用。因此,在正邪在斗争中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,关系着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。
  
  在疾病的发生方面,如果机体正气强盛,抗邪有力,则能免于发病;如果正气虽盛,但邪气更强,正邪相争有力,机体虽不能免于发病,但所发之病多实证、热证;如果机体体质素虚,正气衰弱,抗病无力,则易于发病,且所发之病多为虚证、寒证。
  
  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方面,若正气不甚虚弱,邪气亦不太过强盛,邪正双方势均力敌,则为邪正相持,疾病处于迁延状态;若正气日益强盛或战胜邪气,而邪气日益衰弱或被祛除,则为正胜邪退,疾病向好转或痊愈的方向发展;相反,如果正气日益衰弱,邪气日益亢盛,则为邪盛正虚,疾病向恶化或危重的方向发展;若正气虽然战胜了邪气,邪气被祛除,但正气亦因之而大伤,则为邪去正伤,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。此外,疾病过程中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,还会引起证候的虚实转化和虚实错杂,如邪去正伤,是由实转虚的情况;而病邪久留,损伤正气,或正气本虚,无力祛邪所致痰、食、水、血郁结,则是虚实错杂的证候。
  
  二、升降失常
  
 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动物体气化功能的基本运动形式,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特点。
  
  在正常情况下,动物体各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有一定的形式。例如,脾主升,胃主降;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,居于中焦,通达上下,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;升则上归心肺,降则下归肝肾;而肝之升发,肺之肃降;心火下降,肾水上升;肺气宣发,肾阳蒸腾;肺主呼吸,肾主纳气,都要脾胃配合来完成升降运动。如果这些脏腑的升降功能失常,即可出现种种病理现象。例如,脾之清气不升,反而下降,就会出现泄泻甚至垂脱之证;若胃之浊阴不降,反而上逆,则出现呕吐、反胃;若肺失肃降,则咳嗽、气喘;若肾不纳气,则喘息、气短;若心火上炎,则口舌生疮;肝火上炎,则目赤肿痛。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虽然病证繁多,但究其病机,无不与脏腑经络以及营卫之气的升降失常有关。
  
  三、阴阳失调
  
  中兽医学认为,动物体内部阴阳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,保持相对平衡状态,维持动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。如果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,就会导致阴阳失调,其结果决定了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。
  
  在疾病的发生方面,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调,发生偏盛偏衰所致。在阴阳的偏胜方面,阳胜者必伤阴,故阳胜则阴病而见热证;阴胜者必伤阳,故阴胜则阳病而见寒证。在阴阳的偏衰方面,阳虚则阴相对偏胜,表现为虚寒证;阴虚则阳相对偏胜,表现为虚热证。由于阴阳互根互用,阴损及阳,阳损及阴,最终可导致阴阳俱损。
  
  在疾病的发展方面,由于整个疾病过程,阴阳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,阴阳失调的病变,其病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,即出现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的变化。此外,若阳气极度虚弱,阳不制阴,偏盛之阴盘踞于内,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,可出现阴阳不相维系的阴盛格阳之证,阳气被郁,深伏于里,不能外达四肢,也可发生格阴于外的阳盛格阴之证。严重者还可以导致亡阴、亡阳的病变。
  
  在疾病的转归方面,若经过治疗,阴阳逐渐恢复相对平衡,则疾病趋于好转或痊愈;否则,阴阳不但没有趋向平衡,反而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,就会导致阴阳离决,疾病恶化甚至动物死亡。
  
信息来源于中兽医网
  
链接来源:http://www.zhongshouyi.cc/pd.jsp?id=267#_pp=0_586_66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