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兽医基础——辨证(上)

 辨证  证,即证候,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、病位、病机、病性、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情况的概括。辨证,是以脏腑、气血津液、经络、病因等理论为基础,以四诊所获取的资料为依据,认识疾病、诊断疾病的过程。

  

 中兽医的辨证方法很多,如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。这些辨证方法,虽各有特点和侧重,但又互相联系,互相补充。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,是对疾病所表现出共性的概括;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,是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的,多用于辨内伤杂病;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的一种辨证方法;六经、卫气营血辨证,主要是针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。

  

 八纲辨证  

  

 八纲,即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、阴、阳。八纲辨证,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,对疾病的部位、性质、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,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。

  

 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,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。疾病的类别,不外阴证、阳证;疾病部位的深浅,不外表证、里证;疾病的性质,不外热证、寒证;邪正的盛衰,不外实、虚证。因此,八纲就是把疾病的证候,分为四个对立面,成为四对纲领,用以指导临床治疗。其中,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,即表、热、实证为阳;里、寒、虚证为阴,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。

  

 一、表  里  

  

 表里是辨别疾病的病位和病位深浅的两个纲领。一般来说,病邪侵犯肌表而病位浅者属表,病在脏腑而病位深者为里。

  

 (一)表证  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说:“夫表者,一身之外也,皮肤为表,六腑亦然。”表证病位在肌表,病变较浅,多由皮毛受邪所引起。表证常具有起病急、病程短、病位浅的特点。

  

 表证的一般症状表现是舌苔薄白,脉浮,恶风寒(被毛逆立、寒颤)。有因肺合皮毛,故表证又常有鼻流清涕、咳嗽、气喘等症状。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,主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。

  

 表证的治疗宜采用汗法,又称解表法,根据寒热轻重的不同,或辛温解表,或辛凉解表。

  

 (二)里证  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中说:“夫里者,一身之内也,诸内为里,五脏亦然。”相对表证而言,里证病位在脏腑,病变较深。多见于外感病的中、后期或内伤诸病。里证的形成大致有三种情况,一是表邪不解,内传人里;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;三是饥饱劳役及情志因素影响气血的运行,使脏腑功能失调。

  

 因里证的病因复杂,病位广泛,故症状繁多。临证时,应进一步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,病性的寒热,病势的盛衰(虚实),具体内容将在脏腑辨证中介绍。

  

 里证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,需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,分别采用温、清、补、消、泻诸法。

  

 (三)表证与里证的关系

  

 1表里转化  包括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个方面。

  

 (1)表邪人里  表邪不解,内传人里,由表证转化为里证。多因机体抵抗力下降,或邪气过盛,或护理不当,或误治、失治等因索所致。如温病初期,多为表热证,若失治、误治,则表热症状消失,出现高热、粪干、尿短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洪数等里热症状,说明病邪已经由表人里,转化成了里热证。

  

 (2)里邪出表  病邪从里透达于外,由肌表而出,里证便转化为表证。多为机体抵抗力增强,邪气衰退.病情好转的征象。如某些痘疹类疾病,先有内热、喘促、烦躁等症,继而痘疹渐出,热退喘平,便是里邪出表的表现。

  

 表里转化,反映了疾病发展的趋势。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,里邪出裘反映病势减轻。

  

 2表里同病  指表证和里证同时在同一个病畜体上出现。如患畜表邪未解,既有发热、恶寒的表证表现,又出现咳嗽,气喘,粪干.尿赤等里热的症状;又如脾胃素虚,常见草料迟细,粪便稀薄等里虚证表现,又感风寒,见发热,恶寒,无汗等表实证症状,这都是表里同病证的病证。

  

 引起表里同病的原因,一是外感和内伤同时致病,二是外感表证未解病邪入里;三是先有内伤而又感受外邪,或先有外感,又伤饮食等。

  

 表里同病,往往与寒热、虚实互见,常见的有表里俱寒、表里俱热、表寒里热、表热里寒,表里俱实、表里俱虚、表虚里实、表实里虚等,临床上需要仔细辨别。

  

 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,一般是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治;如果里证紧急,也可先攻里后解表。

  

 (四)表里辨证要点

  

 1.辨别表里要掌握其特征,尤其应该掌握表证的特征。如发热恶寒并见的属表证,若发热而没有恶寒,或仅有恶寒者多属里证。脉浮属表证,脉沉属里证。

  

 2.在辨别表里的同时,还应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兼其它不同之证,如表里俱寒、表里俱热、表里俱虚、表里俱实或表寒里热、表热里寒、表虚里实、表实里虚或半表半里证等。

  

 3.初病表现为表证,继而若出现里证,应辨别表证是否已经入里,查明表证已解或未解。初病里证,继而出现表证,应辨别是否里证出表,或是又感表邪。

  

 二、寒    热    

  

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,用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候。一般来说,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,即所谓“阴盛则寒”、“阳虚则外寒”;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机能活动亢盛所反映的证候,即所谓“阳盛则热”,“阴虚则内热”。

  

 (一)寒证  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中说:  “夫寒者,冷也,阴胜其阳也。”故寒证就是“阴胜其阳”的证候,或为阴盛,或为阳虚,或阴盛阳虚同时存在。引起寒证的病因,一是外感风寒,或内伤阴冷;二是内伤久病,阳气耗伤,或在内伤阳气的同时,又感受了阴寒邪气。

  

 寒证的一般症状是口色淡白或淡清,口津滑利,舌苔白,脉迟,尿清长,粪稀,鼻寒耳冷,四肢发凉等。有时还有恶寒,被毛逆立,肠鸣腹痛的症状。常见的寒证有外感风寒、寒滞经脉、寒伤脾胃等。

 

 “寒者热之”。故治疗寒证宜采用温法,根据病情,或辛温解表,或温中散寒,或温肾壮阳。

  

 (二)热证  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说:“夫热者,暑也,阳胜其阴也。”故热证就是“阳胜其阴”的证候,或阳盛,或阴虚,或阳盛阴虚同时存在。引起热证的病因也主要有两个方面,一是外感风热,或内伤火毒;二是久病阴虚,或在阴虚的同时,又感受热邪。

  

 热证的一般症状表现是口色红,口津减少或干黏,舌苔黄,脉数,尿短赤,粪干或泻痢腥臭,呼出气热,身热。有时还有目赤、气促喘粗、贪饮、恶热等症状。常见的热证有燥热、湿热、虚热、火毒疮痈等。临证时,须辨清其为表热还是里热、实热还是虚热、气分热还是血分热等。

  

 “热者寒之”。故治疗热证宜用清法,根据病情或辛凉解表,或清热泻火,或壮水滋阴。

  

 (三)寒证与热证的关系

  

 1.寒热转化  指在一定的条件下,寒证可以转化为热证,热证也可以转化为寒证。

  

 (1)寒证转为热证  疾病本为寒证,后出现热证,随热证的出现而寒证消失。多因失治、误治,寒邪从阳化热,致使机体的阳气偏盛所致。例如,外感风寒,出现恶寒重,发热轻,苔薄白,脉浮紧的表寒证;若误治、失治,致使寒邪人里化热,则出现不恶寒,反恶热,口渴贪饮,舌红苔黄,脉数的里热证,这就是由寒证转化为热证的证候。

  

 (2)热证转为寒证  疾病原属热证,后出现寒证,随寒证的出现而热证消失。多因误治、失治,损伤了机体的阳气,致使机体机能衰退所致。例如,高热病畜,因大汗不止,阳从汗泄;或吐泻过度,阳随津脱,最后出现体温降,四肢厥冷,脉微欲绝的虚寒证,便是热证转化为寒证的证候。

  

 寒证、热证的互相转化,反映着邪正盛衰的情况。由寒证转化为热证,表示机体正气尚盛;由热证转化为寒证,则代表机体邪盛正虚,正不胜邪。

  

 2.寒热错杂  指在同一患畜身上,既有寒证,又有热证,寒证和热证同时存在的情况。常见的有以下两种。

  

 (1)单纯里证的寒热错杂有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。

  

 ①上寒下热 指患畜的上部有寒证的表现,而下部有热证的表现。如寒在胃而热在膀胱的证候,患畜上部有胃脘冷痛,草料迟细的寒象,下部又有小便短赤,尿频尿痛的热象。

  

 ②上热下寒  指患畜上部有热证的表现,而下部有寒证的表现。如热在心经而寒在胃肠的证候,上部有口舌生疮,牙龈溃烂的热象,下部又有腹痛起卧,粪便稀薄的寒象。

  

 (2)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有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证型。

  

 ①表寒里热  常见于先有内热,又外感风寒;或外感风寒,外邪入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。例如,寒在表、热在里的证候,既有发热、恶寒、被毛逆立的表寒症状,又有气喘、口渴、舌红、苔黄的里热症状。

  

 ②表热里寒  多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;或表热证未解,误用下法而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。例如,患畜平素就有草料迟细,口流清涎,粪便稀薄的里寒症状,若外感风热则又可见发热、咽喉肿痛、咳嗽等表热的症状。

  

 3. 寒热真假 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特别是在病情危重的阶段,有时会出现一些症状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。这种外部症状表现与疾病本质不一致的现象,叫做“寒热真假”。

  

 (1)真热假寒  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。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冰冷,苔黑,脉沉,似属寒证,但体温极高,苔黑且干燥,脉虽沉按之却数而有力,更见口渴贪饮,口臭,尿短赤,粪燥结,舌色深红等内热之象。这种情况下,四肢冰冷,苔黑,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,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。此为内热过盛,阴阳之气不相顺接,阳热郁闭于内,不能布达于四肢下部而形成的阳盛于内,拒阴于外的阴阳格拒现象。

  

 (2)真寒假热  即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。临床常表现为体表发热,苔黑,脉大,似属热证,但体表虽热而不烫手,苔虽黑却湿润滑利,脉虽大却按之无力,更有小便清长,大便稀薄等一派内寒之象。这种。IIItT,体表发热,苔黑,脉大就是假热的现象,而内寒才是疾病的本质。此为阴盛于内,逼阳于外所形成的阴阳格拒现象。

  

 从以上分析可知,所谓寒热真假,就是由于寒热格拒所致的疾病现象和本质不符的情况。“真”是疾病的本质,“假”则是疾病的现象。诊断时,应抓住本质,不要为假象迷惑。

  

 (四)寒热辨证要点

  

 (1)辨寒热一般应综合病畜口渴与二便情况,四肢、耳鼻冷热,舌质、舌苔,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辨别。口渴贪冷饮为热,不饮水或喜饮温水为寒;尿液短赤、粪便燥结或便脓血为热,尿液清长、粪便稀薄为寒;四肢、耳鼻不温或冰冷为寒,四肢、耳鼻温热为热;舌质红、苔黄燥为热,舌质青白、苔白滑为寒;脉数滑为热,脉沉迟为寒等。

  

 (2)辨寒热,须分别部位。如寒热有在表、在里、在上、在下、在脏、在腑、在气、在血等不同。

  

 (3)辨寒热,应注意寒热错杂及虚实的不同情况,如表热里寒、上寒下热、上下俱热、表里俱寒、虚寒、虚热、实寒、实热等。

  

 (4)辨寒热,须分清真假,不要为其表面的假象所迷惑,只有抓住病证的本质,才能做出正确诊断。

  

 三、虚    实  

  

 虚实是概括和辨别畜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。一般而言,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证候,而实证则是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。故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说: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”。

  

 (一)虚证  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中说:“夫虚者,劳伤之过也,真气不守,卫气散乱也。”故虚证是对机体正气虚弱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的概括。形成虚证的原因主要是劳役过度,或饮喂不足;或老弱体虚,大病、久病之后,或病中失治、误治等,均可使畜体的阴精、阳气受损而致虚。此外,先天不足的动物,其体质也往往虚热。

  

 虚证的一般症状表现是口色淡白,舌质如绵,无舌苔,脉虚无力,头低耳耷,体瘦毛焦,四肢无力。有时还表现出虚汗、虚喘、粪稀或完谷不化等症状。在临证中,常将虚证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等类型。

  

 “虚则补之”。故治疗虚证宜采用补法,或补气,或补血,或气血双补;或滋阴,或助阳,或阴阳并济。

  

 (二)实证  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中说:“夫实者,结实之谓也,停而不动,止而不行也。”这里指的是病邪结聚和停滞,是比较狭义的实证。广义来讲,凡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,正邪斗争比较激烈而反映出来的亢奋证候,均属于实证。引起实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,一是感受外邪;二是内脏机能活动失调,代谢障碍,以致痰饮、水湿、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。

  

 实证的具体症状表现因病位和病性等的不同,有很大差异。但就一般症状而言,常见高热,烦躁,喘息气粗,腹胀疼痛,拒按,大便秘结,小便短少或淋漓不通,舌红苔厚,脉实有力等。

  

 “实则泻之”。故治疗实证宜采用泻法,除攻里泻下之外,还包括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、涤痰逐饮、平喘降逆、理气消导等法。

  

 (三)虚证与实证的关系

  

 1.虚实转化 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,正邪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,主要表现为虚实转化。

  

 (1)实证转为虚证  先有实证,后出现虚证,随虚证的出现而实证消失。多因误治、失治,损伤津液、正气而致。例如,便秘或结症的动物,本为实证,若因治疗不当或泻下峻猛,则会发生结去后而泄泻不止,继而出现体瘦毛焦,倦怠喜卧,口色淡白,舌体如绵,脉细而无力的现象,这便是由原来的实证转化为了虚证。

  

 (2)虚证转为实证  先有虚证,后出现实证,随实证的出现虚证消失。例如,外感风寒表虚证,可以转化为汗出而喘的肺热实证。

  

 临床上由虚转实比较少见,多见的是先有虚证,后出现虚实错杂证。例如,患畜先有脾胃虚弱,此时又过食不易消化的草料,则可出现草料停滞胃肠,肚腹胀满,以及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结症,这便是虚中挟实证。

  

 2.虚实错杂  是一个患畜身上同时存在着虚证与实证两种证候。一般来说,虚实错杂的产生,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,一是体虚感受外邪,如素体气虚,复感风寒外邪;二是邪气亢盛,损伤机体正气,如结症日久不除,耗伤正气;三是脏腑功能虚衰,使病理产物留聚体内,如肾虚水泛。

  

 虚实错杂的证候,由于在虚实程度及病情的轻重缓急方面存在着不同,所以在治疗上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,采取或先补后攻、或先攻后补、抑或攻补兼施的方法进行治疗。

  

 (1)虚中挟实  是以正虚为主,兼有邪实的证候。例如,肾主水,肾虚而水泛,水泛则生痰,痰生则上渍于肺,故临床上除有耳鼻四肢俱冷,动则气喘等肾虚的表现外,还有痰鸣、呼吸困难等痰实的症状,这就是虚中挟实之证。

  

 (2)实中挟虚  是以邪实为主,兼有正虚的证候。例如,动物因暴饮暴食,或草料突然更换而发生结症,若日久不除,脾胃损伤加剧,运化功能下降,气血生化不足,临床上除有粪便不通,肚腹胀满疼痛,起卧打滚等结实的表现外,还有因久病而出现的体瘦毛焦,痿弱无力等脾虚的症状,这便是实中挟虚证。

  

 (3)虚实并重  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的证候,多由以下两种情况引起。一是原为严重的实证,日久则正气大伤,而实邪未减;二是原来正气就虚,又感受了较重的邪气。

  

 3.虚实真假  指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,动物所表现出的症状与疾病本质不相符的情况,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证性。

  

 (1)真实假虚  是本质为实,现象似虚的证候。例如,伤食患畜常表现为精神倦怠,食欲减退,泄泻等,似属脾虚泄泻,但强迫其运动过后,精神反而好转,按摩腹部疼痛剧烈,或拒按。泄泻是虚象,但此畜泄后反而精神好了许多,说明其体内有实的地方,而且实是疾病的本质,虚象是一些迷惑人的假象。

  

 (2)真虚假实  是本质为虚,现象似实的证候。例如,脾虚患畜,往往出现间歇性的肚胀,似属实证,但按之不拒,且形体消瘦,口色、脉象一派虚象,实为脾虚,肚胀乃运化失职所致。

  

 辨别虚实真假,一般应从脉象有力无力,舌质的胖嫩与苍老,叫声的低微与洪亮,体质的虚弱与强壮,病的久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。

  

 (四)虚实辨证要点

  

 (1)一般来说,外感初病,证多属实;内伤久病,证多属虚。临床症状表现为亢盛、有余的属实;表现为衰弱、不足的属虚。其中,声音气息的强弱,痛处的喜按与拒按,舌质的苍老与胖嫩,脉象的有力无力等,对鉴别虚证、实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若病程短,声高气粗,痛处拒按,舌质苍老,脉实有力的属实证;病程长,声低气短,痛处喜按,舌质胖嫩,脉虚无力的属虚证。

  

 (2)辨虚实要分析虚实的真假,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,因为有时会出现“大实有赢状,至虚有盛候”的特殊情况。

  

 (3)辨虚实须分部位和虚实错杂的情况,察其虚实是在上、在下、在表、在里,是独见还是夹杂互见,是在脏还是腑,在脏腑中是在气还是在血,是一脏独虚,还是脏虚腑实等。

  

 (4)辨虚实应注意是否有寒热、表里等掺杂互见。

  

 四、阴    阳

  

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,是八纲辨证的总纲。临床上,疾病虽然错综复杂,但均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种。如《类经·阴阳类》指出疾病“必有所本,或本于阴或本于阳,病变虽多,其本则一”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”。由此可见,阴阳是辨证的基本纲领。

  

 (一)阴证  是阳虚阴盛,机能衰退,脏腑功能下降的表现。多见于里证的虚寒证。阴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体瘦毛焦,倦怠肯卧,体寒肉颤,怕冷喜暖,口流清涎,肠鸣腹泻,尿液清长,舌淡苔白,脉沉迟无力。在外科疮黄方面,凡不红、不热、不痛,脓液稀薄而少臭味者,均系阴证的表现。

  

 (二)阳证  阳证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,正邪斗争亢奋的表现。多见于里证的实热证。阳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精神兴奋,狂躁不安,口渴贪饮,耳鼻肢热,口舌生疮,尿液短赤,舌红苔黄,脉象洪数有力,腹痛起卧,气急喘粗,粪便秘结。在外科疮痈方面,凡红、肿、热、痛明显,脓液黏稠发臭者,均系阳证的表现。

  

 (三)亡阴与亡阳

  

 1.亡阴  是阴液衰竭出现的一系列证候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,躁动不安,汗出如油,耳鼻温热,口渴贪饮,气促喘粗,口干舌红,脉数无力或脉大而虚。多见于大出血或脱水,或热性病的经过中。治宜益气救阴。

  

 2.亡阳  是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。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,或神识呆痴,肌肉颤抖,汗出如水,耳鼻发凉,口不渴,气息微弱,舌淡而润或舌质青紫,脉微欲绝。多见于大汗、大泻、大失血、过劳等患畜。治宜回阳救逆。

  

 大热、大汗、大吐、大泻、大失血均可引起亡阴、亡阳。阴阳互根,阴液耗损,阳则无所依附而散越;阳气衰亡,阴则无以化生而耗竭。故亡阴与亡阳往往同时存在,或稍有先后之差。

  

 五、八纲辨证与八证论  

  

 八纲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辨证方法,它把极其复杂的疾病证候归纳为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、阴、阳八类证候,用以指导临床治疗。

  

 八证论是中兽医学辨证的基本方法,它把各种复杂的疾病证候归纳为正、邪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八类证候,以指导临床治疗。其中,表证和里证,寒证和热证,虚证和实证的含义与八纲辨证完全相同,而正证和邪证是辨别动物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两个纲领。

  

  正证:是动物健康无病的状态。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说:“夫正者,端正也,无偏无倚,无太过无不及也”,又说:“马牛有此精神爽,尿清粪润口中红,脉平色正无疴瘵,气血调和脏腑宁”。

  

 邪证:是与正证相对而言,泛指动物体的疾病状态。《元亨疗马集·八证论》说:“夫邪者,所偏之谓也,太过不及也,真气散乱,邪疫相侵,故为邪”。又说:“外感风寒暑湿,内伤饥饱劳役,邪疫相侵,致成其患也”。既说明了邪证是指动物体的一切疾病状态,同时也指出了疾病的发生,是由于正气不足,并受到邪气的侵袭所致。

  

 中兽医学中用正证和邪证作为辨别动物健康和疾病状况的两个纲领,是因为动物不同于人,它没有语言,病痛不能自行陈述,其有病无病,真病假病,必须靠人从各个方面的体征和表现来鉴别和判断。因此,辨证首先要辨清动物有没有病,这对于兽医具有重要的I临床实际意义。

  

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,八纲辨证和八证论的区别仅在于八纲辨证以阴和阳,概括分辨病证的基本属性,是病证的总纲;八证论以正和邪,概括分辨动物体的健康与有病状态,是中兽医不同于中医的特点之一。因此,八纲和八证完全可以结合起来,从而使中兽医的辨证纲要更加全面和完整。就是说,中兽医的辨证纲要包括正、邪、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十个字,或者概括成正邪、阴阳、六要三个部分。在临床实践中,辨正邪,就是分辨有病和无病;辨阴阳,是总的分辨病证的属性,提纲挈领地把握病证的根本;辨六要,则是具体地分辨疾病的病位(表、里)、病性(寒、热)和病势(虚、实)。这样,中兽医的辨证纲要就比较全面,层次也就更清楚了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