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非洲猪瘟】之医案及药性回望–地黄




  【非洲猪瘟】之医案及药性回望–地黄


  黄双辉 褚耀诚 刘化森 刘凤华 许剑琴

  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

中兽医药发展研究院

  《神农本草经》

 味甘,寒。主治折跌,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。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。生者尤良。

  《地黄药性》

 地黄色黄,心紫通心,中黄入脾,皮黑归肾,味厚气薄,内专凉血滋阴,功专散血。味甘性寒,秉天冬寒之水气,入少阴肾经;味甘无毒,禀太阴中土之专精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薄味厚,沉也,阴中阳也。入手、足少阴、厥阴,兼行足太阴、手太阳经。

  《地黄药用》

 1、主治伤中者,味甘质润,补中焦之精汁也。

 2、血痹,犹脉痹。逐血痹者,横纹似络脉,通周身血之经络也。

 3、得少阴寒水之精,故填骨髓。

 4、得太阴中土之精,故长肌肉。

 5、地黄性唯下行,故字从苄。藉汤饮,则上行外达,故曰作汤,除寒热积聚。除积聚,上行也。除寒热,外达也。

 6、又曰除痹,言不但逐血痹,更除皮肉筋骨之痹也。除皮肉筋骨之痹,则折跌绝筋,亦可疗矣。

 7、生者尤良,谓生时多津汁而尤良,惜不能久贮远市也。后人蒸熟合丸,始有生地、熟地之分。熟地黄功力与生地黄相等,性稍减,补肾相宜,所以然者,蒸熟,则甘中之苦味尽除,故寒性稍减,蒸熟则黑,故补肾相宜也。

 8、其用有四:凉心火之血热;泻脾土之湿热;止鼻中之衄热;除五心之烦热。

  【生地黄配伍】

 1、生地配伍鳖甲、地骨皮 生地养阴清热;鳖甲滋阴清热;地骨皮凉血退蒸而疗阴虚内热。三者伍用,有滋阴清热之功效,用于治疗手足心热、夜间尤甚,口干而渴等属阴虚内热者。

 2、生地配伍生侧柏叶、生荷叶、生艾叶 生地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;侧柏叶凉血止血;荷叶清热止血散淤;艾叶温经止血,又可防止前三味药寒凉太过而留淤。四药新鲜生用,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,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一切出血症候。

 3、生地配伍大黄 生地甘寒微苦,滋阴清热、凉血止血;大黄攻积导滞、泻热通肠、凉血解毒、逐淤通经。二者伍用,既可清热凉血;又能通便泄热。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以及热结津枯之便秘等症。

 4、生地配伍木通 生地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;木通上清心经之火,下利小肠之热,利尿通淋。二者相伍,有清热生津、泄热而不伤阴之功效,用于治疗心经有热上炎所致之口舌生疮;心热下移小肠而致之小便短赤。

 5、生地配伍熟地 生地甘寒,功擅清热生津、凉血止血;熟地甘温,长于补血填精、滋阴润燥。二者合用,共奏补血凉血止血、滋阴生津润燥之功效,用于治疗津伤、阴亏、血虚之口渴、便秘、头痛头晕、烦躁、失眠、持续低热以及月经过多、崩漏等症。

 6、生地配伍玄参 生地甘苦性寒,入心、肝、肾经,滋阴养血凉血;玄参苦甘咸寒,入肺、胃、肾经,滋阴、清热、除烦、解毒。二者伍用,共奏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之功效,用于治疗热入血分之神昏谵语、吐血、衄血;热盛伤津之心烦口渴、大便秘结以及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、骨蒸劳热、夜寐不宁等症。

  【熟地黄配伍】

 1、熟地配伍龟板 熟地滋阴养血;龟板滋阴潜阳。二者合用,可增强其育阴潜阳之功效,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头晕、耳鸣、少寐、健忘、潮热盗汗等症。

 2、熟地配伍何首乌 熟地养血滋阴;何首乌补益精血、乌须发。二者伍用,有益精血、乌须发之作用,用于治疗精血不足之须发早白等症。

 3、熟地配伍麻黄 熟地甘温,滋补肝肾、养血生津;麻黄辛温,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、利尿。二药合用,熟地得麻黄,则补而不腻,有益肾平喘之功;麻黄得熟地,则散而不伤人体正气,有宣肺平喘之效。共奏宣肺益肾平喘之功效,用于治疗肺肾两虚之久喘不愈;夙喘骤发以及妇女经期哮喘。

 4、熟地配伍山药 熟地滋阴补肾益精;山药补脾益肾固精。二者合用,有补肾固精止遗之功效,用于治疗肾虚遗精、遗尿、消渴等症。

 5、熟地配伍山茱萸 熟地滋补肝肾、养血益精;山茱萸温补肝肾、涩精。二者合用,有滋补肝肾、养血固精之功效,用于治疗肝肾不足之头晕、耳鸣、腰膝酸软无力、阳痿、遗精等症。

 6、熟地配伍知母、黄柏 熟地滋阴益肾;知母养阴润燥泻相火;黄柏盐炒入肾,泻相火退虚热以存阴。三药合用,有滋肾阴、泻相火之功效,用于治疗肾阴不足、相火妄动之骨蒸潮热、盗汗、遗精、舌红少苔等症。

  【注意事项】

 脾胃有湿邪及阳虚、胸膈多痰者忌服。

  毒副作用:地黄水煎浸膏剂和醇浸剂给小鼠灌胃60g/kg,连续3天,观察一周,未见动物死亡及不良反应。地黄水煎膏剂或醇浸剂给大鼠灌服18g/kg,每天1次,连续半月,动物行为、体重、血中非蛋白氮、谷丙转氨酶值均无明显改变,肝、肾组织亦无明显病变。

 【医案】犀角地黄汤 现代 焦树德

 《千金要方》生犀角9克、生地50~70克、赤芍(原方为芍药)27克、丹皮18克,

 《济生方》:犀角(锉)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各4.5克,升麻、黄芩各3克,水煎,入犀角末服。治胃火血热,妄行吐衄,或大便下血。

 《证治准绳》:犀角3克,生地12克,大黄3克,黄芩9克,黄连6克。清水二盅,前至一盅,食后服。治上焦热甚,吐血咯血。

 《医宗金鉴》方:生犀角、生地黄、白芍、牡丹皮。上四味,先用三物水煎,去滓,入生犀角汁(磨汁),热服。治热证吐衄、便血,妇人血崩,赤淋。

 《现代验方》:犀角3克,生地6克、白芍、丹皮、枳实各3克,黄芩、橘红、百草霜、桔梗各2.4克,甘草0.9克。

  【随笔】

 金匮要略浅注卷二  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

 第五条:百合病。不经吐下发汗。病形如初者(即所谓未病预见是也。此因热气先动。以)百合地黄汤主之(然亦有太阳病久久不愈。始终在太阳经者。亦用此汤)

 金匮要略浅注卷二  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

 第六条:防己地黄汤。治(风迸入心。风乘火势。火藉风威。其)病如狂状。妄行。独语不休。(热迸于内。而外反)无热。(浮为风之本脉。而风火交煽。)其脉(益)浮。此亦风迸入心之治法也。徐灵胎云、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。乃治血中之风也。

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